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4章(1 / 2)

他们知道,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还很漫长,但有小十一这样充满热情和才华的年轻人加入,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。

又是一年春天,阳光明媚,微风拂面。小十一、唐玖拾和段君彦再次来到了非遗社。这里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,也是他们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源泉。

非遗社里,陈列着他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小十一的设计作品。看着这些承载着他们心血和梦想的作品,三人的心中感慨万千。

“爸爸,我想我们会一直走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,对吗?”小十一看着唐玖拾和段君彦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唐玖拾微笑着摸了摸小十一的头,说:“当然,小十一。非遗文化是我们的根,我们会一直守护它,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”

段君彦也点头表示赞同:“而且,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,爱上非遗,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。”

在阳光的照耀下,非遗社显得格外温暖和宁静。小十一、唐玖拾和段君彦的身影在社内的光影中交织在一起,他们的故事,也将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承,继续书写下去,成为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。

江临夏的摄影手札

我对相机最初的印象,是在九岁那年父亲的火葬日。殡仪馆的停尸间寒冷彻骨,好似富士胶片的储藏柜,冰冷的空气仿佛能将时间冻结。

母亲把沾着父亲车祸血渍的理光kr-10塞到我手里,指着焚化炉中跳跃的火光,声音平静却又透着不容置疑:“拍下这个瞬间,死亡是最诚实的显影液。”

我颤抖着食指按下快门,取景框里袅袅升起的青烟,像是有生命一般,在底片上蚀刻出人形。

后来,这张照片在《国家地理》少年组获奖,评委给出评语:“死亡与新生在1/60秒间达成和解。”

当时的我,只是懵懂地按下快门,却没想到这是我与摄影不解之缘的开端,也是我窥探世界真相的第一道缝隙。

大学报到那天,热闹的校园里各社团招新摊位琳琅满目。

我在非遗社的摊位前停下脚步,唐玖拾穿着汉服,广袖轻轻扫过我的uv镜,逆光之下,他衣服上的金线螭纹在取景器里瞬间炸成了绚烂的星云。

与此同时,段君彦的钢琴声悠悠传来,他腕表的反光在os传感器上划出贝叶斯曲线。那一刻,画面与声音交织,在我心中构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。

回到宿舍,我对着刚冲洗出来的照片喃喃自语:“这是爱情的概率分布图。”室友们都以为我疯了,可她们不懂,在那清脆的快门声中,我仿佛听见了衔尾蛇仪的神秘嗡鸣,那是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声音。

日子在看似平常中悄然流逝,直到第378次循环时,我偶然发现sd卡里残留着奇怪的记忆。

照片的exif信息显示拍摄时间竟在未来,画面里唐玖拾耳后的挑染比当下长了03毫米。这一发现让我惊觉,这个世界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
从那之后,每次重置,我都会拍摄相同场景,仔细记录下段君彦袖扣的偏移角度、周砚白眼镜链的缠绕次数、小十一发旋的生长轨迹。

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,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汇聚成破解循环的关键密钥。

直到有一天,周砚白在暗房找到我,那时显影液正缓缓吞噬着9414张重复的底片,他的话让我如梦初醒:“你是唯一不受衔尾蛇仪影响的观察者,因为你的镜头在创造新时空。”

原来,我手中的相机,不只是记录工具,更是改变世界的钥匙。

校庆那晚,校园里热闹非凡。当《call

of

silence》的钢琴声与琵琶轮指巧妙融合,奇妙的事情再次发生。

我的取景框突然分裂成1914个平行画面,每个画面里的唐玖拾都在绯红广袖中藏着一把钥匙,有的是明代鲁班锁,有的是敦煌藏经阁铜匙,甚至还有731部队实验室密码筒。

段君彦在暗房显影灯下解开领带,神情严肃地对我说:“按下快门就是选择未来,江学姐,你才是真正的执剑人。”

从那一天起,我拍摄的每张照片都自带量子加密水印,小十一说那些像素点里藏着文明基因链,而她则在数学作业本上写满破译公式,我们仿佛在探索一个全新的宇宙。

后来,我凭借一组《非遗战争》获得普利策奖,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,这组照片动了手脚。

第7帧里,我用数码笔刷在唐明山的中山装口袋添上了衔尾蛇仪的轮廓;第13帧暴雨中的殡仪馆,暗部藏着手写体的《营造法式》残页。

领奖台上,我举起父亲的老理光kr-10,心中五味杂陈:“真正的摄影师都明白,我们从不记录现实,而是创造现实的母版。”摄影于我,早已不是简单的记录,而是一种对世界的重塑。

小十一的家长会视频在油管上点击量破亿,镜头里她正用缠花工艺修复破碎的无人机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情欲小说